2015年1月2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言,就经济形势波动发表看法称:“面对变革之风,有人砌围墙,有人转风车。”
此后,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发生了诸如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大事件,但中国可能创造了更多的风车。2020年,当其他经济体疲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时,中国制造业产值达到3.854万亿美元,比前一年有所增长。根据官方数据,在工业生产增长的助力下,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了8.1%。2021年,总体零售额增长了12.5%,也优于(疫情暴发前)2019年的水平。
2021年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在疫情、地缘政治紧张和高关税的多重冲击下,工厂将离开“世界工厂”中国。由于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30%左右(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即使是很小的份额也能为其他新兴经济体带来好处。但就在其他国家在争论和等待下一个即将到来的大趋势——“工厂大规模离开中国”时,中国经济似乎已从短暂的疫情冲击中恢复过来。
当中国提出“双循环”构想时,该战略的两个要素显而易见。首先,中国将更加依赖“内循环”,即由经济创新和升级支持的国内生产、分配和消费循环。这被认为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外循环”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其首要地位,只起到补充作用。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中国将继续强调工业化,减少对全球贸易和市场的依赖。
中国利用其日益熟练的劳动力和战略性原材料来加强本已高度发达的制造能力。这就是推动工业化向“先进制造业”和更高的自动化水平发展。中国在人工智能(AI)应用方面领先世界,也推动了这一进程。这种战略的效果是,中国的制造业朝着一种新的主导地位发展,而这是在不太受低成本竞争影响的高科技领域。
随着中国传统产业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成为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替代方案。其结果是,中国的工厂发生了缓慢但巨大的转变: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从劳动密集型工厂转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车间。中国最近的经济复苏得益于企业大规模采用人工智能。有趣的是,引领这一潮流的不仅仅是初创企业,甚至成熟的市场领导企业也在增加对人工智能的使用。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正走在工业化空前变革的最前沿。人们似乎已经意识到,在新时代,对一个经济体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制造了多少产品,也包括如何娴熟地制造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