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社的翻译文,各位看完了以后就明白,为什么印度是不可能取代中国的,这里面不仅仅牵扯到本身的制造能力问题。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经常谈及 "可信赖的 "供应链。在去年的20国集团会议上,他说全球供应链取决于 "信任、透明度和时间框架";他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希望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 "信任 "印度这个贸易伙伴。
他是对的。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吸引价值链远离中国的唯一机会是通过关注弹性和可靠性。
然而,莫迪政府的行动却严重破坏了他的论点。印度对全球商品价格上涨的反应是出乎意料地阻止了糖和小麦的出口;一些人预计大米将是下一个。
这些都是印度在全球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产品;该国是世界第二大糖出口国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受印度出口禁令消息的影响,世界小麦价格上涨了6%。
诚然,对印度来说,食品价格是特别重要的。它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食品占消费价格指数一半以上的国家之一。如果你不控制食品价格,你就会面临通胀预期失控和宏观经济多年不稳定的风险。
但出口禁令并不是管理食品通胀的唯一方法。
此外,新德里的所有其他反贸易举措的借口是为什么呢?印度的钢铁行业仍在为上个月出乎意料地任意提高钢铁成品的出口税而感到不安。塔塔钢铁有限公司的股价下跌了15%,印度钢铁的股价下跌得更多。
印度贸易政策的任意性在政府对待该国造纸业的方式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两年的全球价格上涨之后,官员们最近宣布,所有进口的纸制品今后都需要 "预先登记"--接近于1970年代的许可证。政府声称,这将 "大大促进'印度制造'和'Atmanirbhar'(自力更生)"。
因此,我们没有详细论证一致的贸易政策如何有助于生产力和投资,而是留下了空洞的口号。每一个糟糕的、反贸易的决定都被说成是支持莫迪的 "印度制造 "和 "自力更生 "的动力,或者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需要。而这些口号可以指向相反的方向。两年前,印度对进口钢铁征收关税,以保护国内生产商;现在,印度征收出口税以保护国内消费者。
印度的贸易政策不仅在时间上不连贯,而且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点上都是相互矛盾的。
例如,钢铁生产商有理由抱怨说,新的出口税意味着他们将无法达到政府根据去年开始的奖励性补贴制度所设定的出口目标。
总结一下。首先,政府提高了钢铁关税,然后补贴出口,并为钢铁行业设定了严格的目标,然后对钢铁产品征收出口税以控制国内价格--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几年内。
至少可以说,这些都不是那种能建立信任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谁会签署印度钢铁的长期合同?只要印度的贸易政策如此不可预测,它就不能指望从中国抢走投资。
此外,印度的保护主义不仅伤害了印度的生产商,也伤害了世界。正如我的彭博社意见部同事大卫-菲克林所指出的那样,防止饥饿的全球安全网取决于世界上的大型粮食生产国--包括印度--避免出现出口禁令这样的干扰。如果今年晚些时候将担任20国集团主席的印度希望被视为全球领导者,我们需要开始考虑我们政策的全球影响。
莫迪本人对国际社会对印度的看法非常敏感。然而,他不断地被自己的政府逼迫着做出令人尴尬的妥协。
去年,他承诺印度将为全世界接种疫苗--但在三角洲变异体袭来,他又终止了疫苗出口。
4月,他承诺 "养活世界",并 "从明天开始发送救济";几周内,他的政府就关闭了小麦贸易。
从他的话来看,莫迪当然明白信任是多么关键。现在他需要建立一些信任。